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献礼剧目——40集电视连续剧《国家孩子》在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首播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草原母亲的无疆大爱感动了电视机前许多观众,该剧自首播之日起就蝉联收视榜首。

《内蒙古日报》2019年10月5日4版刊登

《国家孩子》由中央电视台、乌兰察布市委政府和捷成星纪元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海南昆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承制,于2018年8月27日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开机,取景于集宁区、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察右后旗、丰镇市等地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据悉,《国家孩子》由著名导演巴特尔担任总导演,刚刚喜得“白玉兰”最受媒体关注奖的柳桦为编剧,还有创作出《向天再借五百年》等多个经典作品的金牌作曲人张宏光及作词人樊存斌等参加制作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该剧出品人、制片人刘小锋说,这部戏与所有观众一起回顾“国家孩子”这段历史,是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也是一部家国命运的史诗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国家孩子》剧情简介

灾害、饥荒、疾病……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陷入了困难,上海街头无数的孤儿出现,儿童福利院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了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商量后,把江南的部分孤儿送到内蒙古交给牧民抚养。内蒙古自治区做了周密安排,调集了丰富的物资,牧民们向孩子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让这些孩子有了自己的额吉、自己的阿爸、自己的家。

故事聚焦在由同一趟火车运到草原的4个上海孤儿的身上,讲述他们半生的命运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该剧讲述4名“国家孩子”从1960年他们七八岁时到达内蒙古,直到现在他们在内蒙古深深扎根,开枝散叶、子孙满堂的故事。

本剧贯穿的核心人物有9人,即:4个“国家孩子”朝鲁、通嘎拉嘎、阿藤花、谢若水,5个“养父养母”乌兰其其格、苏书记、徐世铎、宝日乌力吉、满都拉,他们承载着整个故事的体量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随后的点饰人物比如:甘亮、王朝阳、图雅、温都苏、谢根杨、廉杰、宝力根等,他们都在剧中起着促进人物关系发展,引领人物性格变化,推动故事前进的重要作用。

一次拯救生命的“迁徙”

电视剧《国家孩子》的故事背景发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创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连一向富庶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大批弃婴,上海地区的儿童福利院收满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刚刚咿呀学语的幼儿面黄肌瘦、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周恩来总理了解情况后,找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商量,能否从内蒙古调一些奶粉来解燃眉之急。乌兰夫当即爽快地答应了总理的要求,并提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把一部分孤儿从上海送到内蒙古,由草原人民来抚养他们。于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敞开她宽广的胸怀,3年中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孤儿。这些来到内蒙古的孩子就被称作“国家孩子”。

乌兰夫主席要求确保这些孩子“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至此,这些小至二三岁,大至七八岁的孩子在草原的抚育下长大成人并生儿育女,成为了“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这是一场‘拯救生命’的迁徙,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国家孩子》导演巴特尔说,“迁徙”是永久的世界性母题之一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每一次大的迁徙都给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承载的内容永远都是文艺作品的世界性母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能认同和理解的母题。“这个传奇不断展露出人类共通的‘母题’思维和属性,并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可以同时提炼出具有民族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华。”

巴特尔的母亲是内蒙古人,他一直想拍一部反映母亲故乡的片子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直到2013年,他看到编剧柳桦创作的《国家孩子》剧本,觉得非常好。巴特尔透露,他常常一个人看剧本感动到泪流。

“50多年过去,这些‘国家孩子’已经年近60左右,他们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在了养育他们生命的草原上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巴特尔说,“这次拯救生命的‘迁徙’,体现了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并谱写了一曲相依相存的颂歌。”

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关于国家孩子的故事,除了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电影《额吉》之外,还有不少文学作品、纪实作品来表现,我基本上都一一找来看过了,我不断在自问,既然已经有人写过了拍过了,那么我再来写,有什么新角度新意义呢?就是这种自我逼问,有了现在的剧本,我要回答的、探寻的、塑造的,是命运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编剧柳桦说,“用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日渐繁盛、生机勃勃的国家命运”。

主人公的命运发展,涵盖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勤劳走上致富道路,同时,他们个人的富裕,又充实了国家的富强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该剧是以一个大的倒叙形式来承载整个历经50多年的历史故事,通过这群“国家孩子”来到内蒙古,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意识,展现他们的成长、友情、亲情和爱情,由此带出这段时期内蒙古发展的历史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全剧开始是从现实时空的2013年,一群年近半百的“国家孩子”回南方寻找亲生父母的旅途中开始的,一列现代火车从草原驶来,引出60年代的老火车朝草原驶去时的那段往事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该剧让人们感觉到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用现代的眼光和意识来关照那段历史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不过分地渲染欢乐,不刻意地表现苦难,力求平实、客观并真诚地对待生活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人性,是该剧另一表现要素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巴特尔说,剧中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和英雄,善意、宽容、忍耐、狭隘、自私等所有人性的要素都一一在人物身上体现。“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是我们要推崇的,我们弘扬的是它的正能量。”

“《国家孩子》是一部‘忆苦思甜’的剧,以苦难开始,终得甜蜜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这些甜蜜的部分包含着草原父母对‘国家孩子’的无私给予,同时包含着被养育的‘国家孩子’对养父养母暖心的反馈。”巴特尔说。

一种充满质感的史诗气派

“大气,厚重,细腻,浪漫,流畅”是这部剧的艺术基调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导演巴特尔努力追求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呈现这段故事。

该剧在表现内容和细节选择时,从剧中所表现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入手,寻找故事里和人物中,符合大气的部分加以表现;从人物内心的真实,故事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质感的真实去展现厚重,表现草原的博大宽厚,讲好这个沉甸甸的故事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所谓小人物大气魄,小故事大背景,我们在拍摄时一再提醒自己,要有史诗气派,要有国家行为的大片意识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巴特尔说。

巴特尔十分注重对一些镜头和段落的处理,使整剧处在现实和想象相结合,真实与浪漫的交织之中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该剧无论在演员表演上、氛围渲染上、道具的质感上、局部的表现上,都力求准确细致地表达,展现出电视剧细腻浪漫的一面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从镜头语言上看,动与静的连接,快与慢节奏的铺连,抒情段落的舒展和延伸,极短镜头的组接,一切都做到有张有弛有序,清晰流畅……

导演巴特尔认为,质感是这个剧成功的重要元素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这两个字涵盖:时代质感、人物质感、服装质感、造型质感、环境质感、道具质感、表演质感、语言质感、画面质感、镜头质感,声音质感,包括音乐质感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浓浓的内蒙古元素应充实在各类质感当中。”巴特尔说。

巴特尔说,他之前没有在内蒙古拍过剧,拍摄前来了内蒙古很多次,亲身感受到内蒙古人民群众的纯朴、善良、坚毅、豁达的性格,体会到内蒙古人民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和真情付出的无疆大爱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我也努力追求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呈现这段故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圆满完成拍摄。”

巴特尔:表演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是一门学问

“表演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一门学问,那句‘真听、真看、真感受’简单的一句话,可能是要用一辈子来感悟的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国家孩子》导演巴特尔说,“我对表演的理解和要求是:自然,准确,鲜活,精彩。”

巴特尔认为,自然是生活的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影视是在真实的环境里表演的,特别是现实题材,所以表演应该是以生活化为基础的,哪怕需要夸张,也是对生活本质挖掘后的表达。

“准确是重要的,演员要对饰演人物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个性、身份、此时此刻的东西,要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分清每场戏的主要任务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巴特尔说。

鲜活是生动的,不生动的表演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乏味的,不耐看的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要想表演生动就要使它先鲜活起来,丰富起来,要特别注意细微处的处理,努力做到鲜活和丰厚。”巴特尔说,“而精彩则是高级的追求。大的表演艺术家之所以是大家,就在于他对表演与众不同的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往往是出人意料之外,但一定是在情理之中。”

《国家孩子》主创阵容

《国家孩子》请来了著名导演巴特尔担任总导演、刚刚喜得“白玉兰”最受媒体关注奖的编剧柳桦、以及创作出《向天再借五百年》等多个经典作品的金牌作曲人张宏光及作词人樊存斌这样的主创班底,由实力演员傅程鹏、杨舒、徐洪浩、王梓桐领衔主演,熊睿玲、卢勇、霍尔查、赵思源、刘小锋联合主演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

这样的阵容,体现了《国家孩子》想要表达的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影视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洞察和展望,出品人、制片人刘小锋也希望《国家孩子》能通过这样优秀的主创班底,能够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赢得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国家孩子的真实历史。